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职业教育资讯

山东职业学院“三链协同”绘就学生“职业底色”

在学校“复兴号”动车组机械师实训室内,思政课教师王春红轻点电子屏,京张铁路的百年沧桑与智能高铁的“中国速度”在光影交织中跃然眼前。王老师动情地说:“同学们,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中国铁路从时速35公里的‘争气路’迈向时速350公里的‘复兴路’,这漫漫铁路长卷,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见证,更镌刻着‘人民铁路为人民’不灭的初心。”2023级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学生喻于涵深受触动:“我将铭记这百年跨越,奋力书写新的‘京张’传奇!”这堂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沉浸式思政课,正是学校构建“三链协同”思政育人体系的生动缩影。校内场馆链:深化情境浸润,厚植职业初心“要发挥好校本场馆的思政育人作用。”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凤文在听评思政课时强调。每年9月,这堂为轨道交通专业新生开设的“铁魂匠心:职业精神寻根课”公开课在校史馆内准时开讲。思政课教师崔市国创造性地使用“时空坐标轴+实物教科书”的虚实结合教学法:纵轴以京张铁路凿隧、成渝铁路筑轨等里程碑事件为锚点,横轴延展出从蒸汽机车铆钉到智能高铁芯片的技术迭代轨迹。师生们手持泛黄的图纸、老式信号灯等“会说话的教科书”,在复原场景中体会詹天佑等先辈的攻坚之路。展柜里,1909年手工锻打的淬火纹路与2023年激光焊接的纳米波纹隔窗相望,当电子显微镜将两者共同的0.01毫米精度追求投射在幕墙上,那些镌刻在钢铁年轮里的“精度刻度”,便成了注解职业信仰的永恒坐标。2023级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学生喻于涵感慨万千:“作为新青年,我们要挺起钢铁脊梁,用‘中国精度’来守护‘中国速度’!”学校突破传统思政课小课堂边界,构建“历史场景复原——教学实景再造——文化生态浸润”立体育人场域,将思政课“搬”到校园中。学校拥有全国首家建在火车车厢内的铁路技术史馆;建有“复刻”济南老火车站原貌的津浦铁路济南站;铺设332米真实铁路环线,环线上放置着客车、内燃机车、接触网作业车、守车、行李车等10辆完整编组的列车;设有“一步一展”铁路机车博物展区,蒸汽机车、内燃机车、转向架、枕木路、道岔口等真实的铁路设备错落陈列。这些精心打造的充满“职业味儿”的场景不仅串联起校园内“行走的思政课”实景教学链,更是一条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职业精神传承链,成为唤醒师生“铁路记忆”、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感悟党的实践伟力的生动课堂。“校内场馆链”早已超越单纯的场景陈列,成为一部立体的职业教育教科书。这种以职业情境塑造职业初心的教育实践,既让理论阐释更具穿透力,又使课堂形态焕发新活力,正是对“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求的生动诠释。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部署,“校内场馆链”的价值将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新生专业认知的启蒙课堂,更是产业工人终身学习的精神驿站。企业现场链:走进车间一线,塑造职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制度化设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为提升思政课培根铸魂的育人实效,学校携手企业搭建起“生产现场即教学现场、企业导师即思政导师、职业案例即教学案例”的立体化思政育人场景,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产业实践体验。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架修车间,高铁转向架、精密零部件等“国之重器”成为学校师生创新思政课堂的鲜活教材。在以“大国重器诞生记:匠心守正,创新破局”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大课堂”中,思政课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师”讲解,学生们近距离观察高铁装备的制造工艺,亲手触摸微米级精度的零件,感受“0.01毫米”背后的极致追求。“过去只在课本里读到‘螺丝钉精神’,今天亲眼看到师傅们如何用34年打磨一项工艺,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工匠的坚守。” 2023级铁道车辆技术专业学生张寒感慨道。在同期举办的“劳模工匠大讲堂”上,“全国劳动模范”、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管益辉现场向师生们生动讲述着自己扎根生产一线三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一路走来正是工匠精神始终鼓舞着我,让我实现了从‘工人’到‘匠人’再到‘工匠’的巨大转变。同学们不仅要成为生产线上的操作者,更要成为智能制造的创新参与者,用技能报效国家!”“行走的思政课”正在重构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连接方式,学校探索形成“企业现场教学-榜样精神引领-职业信仰建树”三维育人新模式,使思政课的教学场域从封闭课堂扩展到企业现场,教学内容从理论灌输拓宽到实践体悟,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上升到价值塑造,旨在培育既懂专业技术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既能精益求精又敢突破创新的新时代产业人,将培塑学生的职业精神转化为支撑未来“中国智造”的坚实力量。社会实践链:扎根社会课堂,锤炼职业品格山东职业学院以“前辈寻访——精神解码——实践转化”为主线,扎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从“蒸汽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中国铁路的百年征程始终镌刻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基因。如今,这种基因正通过“社会实践链”融入青年血脉。学校实施“前辈寻访”工程,在铁路沿线,学生实践团队循着老一辈铁路人的足迹,在寻访中解码“0.01毫米误差零容忍”的工匠密码,在对话中触摸“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职业信仰,将行业发展故事转化为思政课“行走的教材”。“老一辈铁路人用双手铺就钢铁大道,他们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参与寻访的学生王从政动情地说。通过面对面的寻访实践,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铁路精神的磅礴伟力,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身成长成才的不竭动力,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真正成为“有职业温度、有行业深度、有时代高度”的铸魂育人主阵地。当社会实践成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铁路基因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历史陈列,而是化作青年担当的鲜活注脚。学校常年常态组织学生前往济南火车站开展志愿服务,每个服务岗位都成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点。“请出示您的车票”“请跟我来,您的车厢在6号站台。”……在济南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学生格外醒目,他们热心帮老年旅客拿行李、为聋哑旅客手绘示意图……不仅缓解了车站的工作压力,更用热情的服务温暖了旅客的路途,被旅客和车站员工们亲切地称为“蓝精灵”。“这种‘做中悟’的思政教育,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这种方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从课堂到站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正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求的生动践行,青年学生不仅读懂了“交通强国”的深意,更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找到了青春的价值坐标。“我们要守住职教初心,担当育才使命。”赵凤文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三全育人取得积极成效。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网站(www.gaozhidazhuan.com)无关。本网站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13099905487。
中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热门标签
热门文章
最新推荐
客服电话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返回顶部

电话:13099905487

Copyright 2015 - 2025 高职大专网 滇ICP备1500102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