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时间:1983
2007年更名为"宁洱县职业高级中学"。宁洱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3年,时称"普洱县农职业中学",1985年改为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农职业中学",1988年7月,称"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职业中学",1994年更名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1999年,被云南省教育厅评定验收为"省级合格职业中学",2001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5年,"中国普洱茶茶艺学校"挂牌成立,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2006年,建成市级"职业技术培训站"、"云南省贫因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2007年更名为"宁洱县职业高级中学"。学校位于宁洱县(原普洱县)县城北郊2公里,宁洱镇政府旁,占地40亩,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有图书12000余册,有教室、师生宿舍、实验室及其它教学设备,有运动场及校外实习基地。办学25年来,宁洱职业高级中学先后开办农学、畜牧兽医、乡村医士、农经管理、财会、林业、医士护士、茶叶、咖啡、水电、民用建筑、经贸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机电、机修、林产品加工、电算会计、林果花卉、国防保安、微机应用、旅游、市场营销、茶艺养殖、食品生物工艺、机电技术应用等近30个专业,并与农业局、卫生局、部队六十二医院、林业局、劳动局、中医院、咖啡公司、农广校、思茅技校、农校、体育中学、卫校、电大、云南财贸学院、昆明官渡二职中、云锡技校、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和学校联合办学,充分利用联办单位的技术、设备、资金优势,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拓宽就业渠道,走出一条校校联合、校企(厂)联合的办学路子。截至2008年,已毕业4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茶艺、市场营销、"三校生"高考为核心的骨干专业体系,特别是茶艺专业班的学生分别被北京、上海、温州、昆明等省内外单位录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建校时间:1990
云南省教育厅、思茅行政公署计经委、财政局、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局等部门共筹资90万元,建盖了面积3600平方米的4幢教学及办公大楼。学校结合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学制为8年,隔年招生,办学规模为每两年招收1个班,班额20人,最终规模4个班,80人。
1990年8月开始招生,当年招生18名,有教职工5人。1996年8月,学制改为九年一贯制,每年招收新生20人,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范畴。为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云南省教育厅、思茅地区行政公署认真研究并规划了普洱聋哑学校的发展。1999年7月,思茅地区行政公署下发文件并着手筹备搬迁工作,选定原思茅北郊小学为普洱聋哑学校新校址。2000年开工建设,2001年2月竣工,同年2月22日学校搬迁至思茅,学校名称随即更名为"思茅地区聋哑学校"。新学校占地25亩,总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4202平方米,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职工住宿楼、教师办公室、学生食堂及其他教学用房;有各种适合残疾儿童生活、学习的运动场地和器材;有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种养殖基地2500余平方米和1个木材加工厂。新校舍的建成,使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04年7月1日,学校更名为"思茅市盲聋哑学校"。2005年,学校有10个班级,学生169人。学生中99%来自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60%以上的学生完全靠政府和社会救助完成学业。2007年4月更名为"普洱市盲聋哑学校"。为支持北部区建设,加之各级党委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关心和重视,2006年8月第16次市长办公会议,确定盲聋哑学校搬迁重建。校址设在市东南梅兰村原税务干校内,2006年12月20日开工,2007年9月竣工。校舍占地面积31.5亩,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其中还特别增建了1000平方米的职业教育综合楼,能容纳300名学生,18个教学班,目前已投资870万元。学校于2007年11月28日从北郊三家村整体搬迁到思茅城区东南方的梅兰村新校,校舍建设设施齐全,是集盲、聋两类残疾学生生活、学习、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
建校时间:1984
西盟佤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创建于1984年,地址在西盟老县城西盟镇(今为勐卡镇)。1999年,开始招职业初中学生,2001年9月更名为"西盟佤族自治县职业中学";2002年2月随县城搬迁到勐梭镇并承担义务教育,2005年改名为"西盟佤族自治县职业高级中学",2008年8月,西盟二中搬迁,与职业高级中学合并,称"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是一所集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普通义务教育为一体的学校,学校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模式。学校位于西盟新县城以东3公里处,占地25346平方米,建筑面积7860平方米,有实习基地140亩,有教学楼、实验楼、学生住宿楼、运动场地及较为齐全的音体美教学器材,有图书8500册,能满足教学日常需求。办学至今,先后开办了热作、畜牧兽医、茶叶、橡胶、糖业、林业、水利、卫生、教育、财会、计算机、旅游、艺术等专业,为社会输送了3000多名人才。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先后与昆明市宫渡区职业中学、云南省林业技术学院、思茅电大、楚雄师范学院、普洱农业学校联合办班,办学效益明显。学校充分挖掘佤文化资源,于2003年开办了旅游特长班,成效显著。2006年成功申报"云南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建校时间:1958
学校坚持以“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训,注重“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和执业能力的培养,致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市场就业率高达95%以上。国家实施对中职在校学生给予三年免学费和部分一、二年级农村、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1500元的资助,同时我校也通过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临时性困难补助和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形式,切实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遵循卫生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明确 “面向农村、适应市场、突出特色、促进就业、注重质量、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质转移平台;不断强化“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原则,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为工作重点,不断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实现了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
学校拥有一支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目前在职教职工人数1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3人,占总人员的86.5%。高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58人,“双师型”教师43人; 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 “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1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省优秀教师”4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 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
原“玉溪商业干部学校”、“ 原玉溪财校教学用地”归并整合,实现了“三校合一”,新建了面积8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千人学生公寓,扩大了办学空间;新增300多万元的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自行设计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于教学和管理,使数据共享,节约了办学成本,远程应用加强了互动沟通,电子公文系统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教学管理系统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日志登录系统完成了“痕迹管理”,个人短讯实现了及时交流,电子图书、电子题库、电子教案、电子计划、电子论文等功能丰富了数字校园的内涵,数字校园的建成,促进了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流动、整理、应用,促进了办学效益的提高,数字校园彰显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