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耕读"育强农先锋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陆敏 记者 冯丽)近日,“窑洞薪火照初心,红领巾筑梦启新程”研学活动在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党支部活动旧址开启。来自杨凌高新小学的50多名学生聆听抗日故事,追忆烽火岁月。这是杨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之旅的一幕,也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所以农林水为底色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近年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活红色校史,通过深挖资源、讲好红课、建强阵地、创新机制等举措,形成了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涉农高校特色育人模式。学校深挖老校长黄绪森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并创建杨陵地区早期中共地下组织的红色革命故事、小麦育种专家赵瑜扎根麦田60余载先后培育出9个“武农”系列小麦品种的育种报国故事以及“经国本 解民生 尚科学”办学理念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让学生重温学校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共奋进的故事。同时,从校史富矿中挖掘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以“种子精神”为主线,拍摄学校宣传片《种子》;组建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通过把校内红色场馆“实践课堂”的学生培养成“红色讲堂”的讲师,实现由内而外的思政效果外溢。学校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将陕西发生的伟大革命事件、诞生的革命先烈、留下的革命文物和革命纪念地,以及孕育的延安精神、照金精神、西迁精神等,巧妙转化为思政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农”为特色的红色思政课程群。同时,借助学校合作共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创设了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模式。学校修复重建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职党支部活动旧址,全面展现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附设高职广大师生投身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被授予“杨凌示范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是杨凌首个红色场馆。学校还分别建设面积达1000㎡校史馆、耕读文化馆,与全国农业展览馆合作建设了“百年伟业 红色三农”研学馆,面向杨凌及陕西各地党员干部、大中小学生开放。学校立足思政课的价值观塑造功能,从大学生必修的思政课中系统梳理出25个教学要点,有针对性地设置10个育人项目,设计60项主题鲜明、操作性强的必选活动和认领活动,创新实施后稷正禾育人工程,形成“书记校长共抓、党委宣传部牵头、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学院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和“党员干部带头育人、思政教师专业育人、专任教师多元育人、广大学生接力育人、社会主动尽责育人”的格局。基于“经国本 解民生 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立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后稷文化传承课+融入耕读教育元素的专业课+第二课堂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建成了后稷书院、耕读文化馆、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育人阵地,开展了10余项耕读教育实践活动,形成课程体系夯基、载体平台促学、文化活动赋能、社会实践深化、校园环境浸润的“后稷文化”育人体系,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还定期组织师生代表前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马栏革命旧址、西安事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实效不断提升。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网站(www.gaozhidazhuan.com)无关。本网站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真实性和知识产权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删除:13099905487。